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辅导资料 > 经济师 > 中级农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 > 经济师中级农业经济辅导资料:比较分析法

经济师中级农业经济辅导资料:比较分析法

2013-4-5  来自于:课评集

  中级农业经济辅导资料: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方法,是指将调查和实验所收集到的各项农业经济效果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分组,根据可比性原则将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区别经济效果的大小,从而选择最优农业方案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类型可细分为平行比较法、分组比较法和动态比较法三种。比较方法:(1)平行比较法是对不同方案,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列成平行表进行综合比较,评定其经济效果的优劣。采用平行比较法的步骤是:确定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指标;收集整理资料;列出平行比较表;综合比较分析并选出最优方案。(2)分组比较法是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按每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3)动态比较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采用动态数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经济现象中的依存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内容:

  (1)规模比较。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自然条件要求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劳动力,土地面积,产量、产值、资金占用等,而这些规模指标适用于不同经营条件,而我国当前主要选用土地面积作为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

  (2)水平比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水平,具体表现为总量水平和平均水平。总量水平如总产量、总产值,具体可以分为时点水平和时期水平。平均水平如亩产量、亩成本,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趋势,在获得平均水平指标时,应注意资料的代表性和个体差异性。

  (3)速度比较,指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两个不同时间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相对程度。

  (4)结构比较。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以及种植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三是农业各部门内部的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5)效益比较主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方案的实施要实现三个效益总体最大化。当三者矛盾时,一般要求在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运用比较分析法时,要掌握好四个方面的可比性。一是满足需要的可比性,指生产技术具有相同功能,生产的产品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换言之,即提供的劳务和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满足同一方面的社会需要。例如,不同的耕作技术,要能生产同类农产品方可比较;不同机具具有相同的功能,方可比较。二是计算口径的可比性,指计算的范围以及技术方法两方面的可比性。三是价格标准的可比性,就是对同一要素要用相同的价格计算。在同一时期计算时,因要素来源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价格,应折算为统一价格计算。同样产品出售中因地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价格差额也应剔除,才能正确评价同一技术的经济效果。不同时期同一产品的价格的不同,即物价涨落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技术方案固有的经济效果,因此在比较中必须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可采用不变价格或平均价格,即用各方案中所用某一商品的总量去除花费在该商品上的资金总额,得出该商品的平均价格。四是时间因素的可比性,时间因素对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表现在技术方案实施年限,以及发挥效益的年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