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常考考点介绍(二)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的常考考点介绍(二)

2012-12-1  来自于:课评集

  考点9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10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考点12德育的概念

  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考点13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考点14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考点15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①学科小组;②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考点1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