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中学语文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舒婷致橡树的教学方法谈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舒婷致橡树的教学方法谈

2012-12-26  来自于:课评集

  舒婷致橡树的教学方法谈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人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人诗的境界。这是导人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了,伴随屏幕上出现的"《致橡树》--舒婷",优美的录音朗读开始了,"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屏幕上现出橡树,显出凌霄花、泉水、险峰;在读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时,缓缓地又显出一株木棉;......此时整个教室静悄悄的,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境界里......

  我认为这是现代手段在语文教学上最好的运用。画面的情景与朗读的完美结合,媒体上的画面准确、不多余,充满诗意。诗歌的精美语言,优美的朗读,情景的画面,教室的氛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境界。这一步的教学环节,激活了触发了学生感觉经验形式的出现,读者二-学生进入了审美状态。

  此时教室的灯亮了,洪老师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全诗。朗读后,他说:"诗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接着问道:

  1.作者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是借助于什么意象表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的是哪些诗句?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还要先写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各有什么作用?

  洪老师这第二步的教学环节,是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层。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特征表现出来的,这是文学作品结构最关键的层次,也是文学作品之为文学的本质所在。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作者除了借助于木棉树的意象特征之外,还借助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意象特征,运用反衬、正衬的手法来间接表达,这才使诗人所要表达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伟大爱情观表现得丰富而充分。

  教至此,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然而就在学生沉浸在诗歌的形象再创作时,洪老师借此把他们带人比较、联想、拓展的第三步教学环节。他又问:

  1.这首诗表达了新时代的爱情观,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请你举出另外的现代诗歌、歌词来进一步说明新时代的爱情面面现,并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爱情观。

  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阅读的兴奋点进一步提高,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举出《丁香花》《爱到夏天》《我愿意是急流》......

  洪老师接着说,《我愿意是急流》提得好,请把这首诗读一读好吗?或许是这位同学已被这首诗所打动,他满怀深情地朗读起来。读后,洪老师说:

  请将《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写爱情的诗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非常巧妙地引入教学的第四步环节,不仅灵活而自然地引入本单元的后面自读课的诗歌课文,而且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话充分说明了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一个新对象如果不能和旧事物联系上并加以区别开来,那人们就不能真正得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任何看法。只有通过与旧事物的比较我们才能迅速认识这一事物的特征,抓住这一事物的本质。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非常重视分析比较。他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文里说,任何艺术品,其表面总是统一的、和谐的、天衣无缝的。而要进入其内部,是很困难的。要突破其表层的统一性就得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分析的对象就是深层的矛盾。而要进入深层的矛盾,那就是对作品进行还原和比较。

  最后在课要结束时,洪老师布置了一道富有创意的练习题:

  请你以"橡树"的身份,用诗歌或散文诗的形式给"木棉"复信,题为:致木棉。

  这个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环节恰似"豹尾"。通过练习,不仅达到了与原诗的进一步比较,加深了对原文深层的矛盾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地进入对原诗形象的再创造,学生的自主性及其丰富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的展示。

  从导入、设置氛围、富有感情的朗读,到意象意境的分析,再进入诗歌深层的思想情感的体悟,再到联想拓展,最后一层一层地比较、分析、感悟,一节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师导得有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