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教育学(中小学)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现代教育目的常考习题(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现代教育目的常考习题(四)

2013-1-20  来自于:课评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B 3.D 4.C 5.A 6.C 7.A 8.C 9.B 10.D

  二、多选题

  1.AD 2.BCD 3.ACD 4.ABC 5.ABC 6.ABD 7.BCD 8.ABC 9.ABCD 10.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论述题

  1. 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

  (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

  (2)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3)评价功能。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切合实际。

  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

  (1)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

  (2) 定向。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

  (3)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4) 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五、材料分析题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